由法国建筑大师让·努维尔主持设计,同济设计集团全过程配合落地的星美术馆,于2022年12月底正式开馆。这个上海西岸美术馆大道最北端的新“星”,将以老建筑的记忆为起点,承续工业建筑的精神,唤醒场地的历史,创造更诗意的未来。
项目背景与设计理念
项目基地位于上海市徐汇区瑞宁路111号,该片区原址是始建于1907年的南浦火车站,是当时全国三个可以进行水陆转运的站场之一。八一三事变后由货运转为客运,并更名为日晖港站。50年代定名为上海南站,80年代被改造成码头,成为当时上海铁路地区唯一拥有自备专用码头的车站。而随着世博会的到来,这个老火车站于2009年关闭。
基地内保留了一段铁轨、沿江龙门吊和一台火车头以及几节绿皮车厢,作为历史的见证,也给后续的设计带来了灵感。
2014年星美术馆创始人,收藏家何炬星先生受邀筹建一座代表国际当代艺术前沿思考的美术馆,并邀请了法国普里兹克奖得主让·努维尔先生担纲设计。
星美术馆从设计、建设到使用经历了八年,让·努维尔先生在设计上延续了建筑的历史,长向的坡屋顶建筑有着银灰色的色调,带着工业遗存的气息与历史积淀的故事,呈现了设计的三个关键词:简单、纯粹、工业化。而多样化的展览空间模糊了室内外的边界,光线和材料的丰富运用更增添了美术馆的诗意。
场地文脉与工业文明
原址上的货栈是存放货物的场地,而美术馆是展示艺术作品的场所。这两种空间本身就有共通之处,不同的是货栈保存为主,美术馆更注重展示。如何在货栈这一简洁的原型中创造出丰富适应性的展览空间一直是设计的出发点。
方案设计在保持原建筑面积和高度的前提下,保留了原建筑90米长的仓库原型和坡屋面形态。以美术馆及其辅助配套为基本功能,同时配置书店、休憩等向市民开放的休闲功能,来诠释独特的具有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历史性记忆和象征意义。
场地西侧原有的下沉花园被抬高扩大为入口前广场,为活动和展览提供了更宽阔的视野和形象;北侧的火车花园,利用了原有的铁轨和火车头及两节列车,结合景观花园创造了野趣的氛围;东侧室外展场保留了原有的构架形式,与树阵形成了独特的室外布展空间;南侧的滨江观景平台打开了与防汛墙之间的步行空间,与滨江公共空间有机地融为一体。
场地内原有的两个龙门吊以独特的形态和鲜明的色彩与建筑融合,成为了新建筑的一部分,火车头和铁轨也在屋檐下的灰空间中创造了新的功能,这些工业遗迹的元素和新建筑的构造节点相互呼应,不仅勾起了场地的历史记忆,也是对于工业文明的一种新的传承。
为了创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公共性极强的展示形式,建筑的顶部漂浮着吊装艺术品的大平台。平台上放置的艺术展示品给整个西岸提供了一个城市和街区的亮点,它们给浦江,给周围街区,一个最直接的艺术与建筑不可分割的形象,创造了一个艺术与市民生活最直接的对话。
“它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在屋顶做展示的场馆,远远看去,它像直接漂浮在整个黄浦江面,让在西岸附近的市民,包括在黄浦江对面世博会的市民,都能够看到这里的艺术展览。”
与同样由努维尔设计的浦东美术馆不同。浦东美术馆沿江立面设置为巨幕,与黄浦江对岸的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交相辉映。不同于浦东美术馆的垂直界面,星美术馆打造了一片介于水天之间的平台,沿江面展开。延绵的水平界面是天与水的对话,是市民与展览交互的场所,展馆与城市的边界再次实现了突破。
美术馆地上总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在充满历史感的简洁坡屋顶下,衍生出了对应不同功能需求的新空间:通高展厅、无柱悬浮夹层展厅、屋顶平台展场、室外展场等等,自由多变的空间和展陈面积的最大化利用,对结构形式和设备集成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同济设计集团作为国内配合落地的设计院,从设计阶段的协调和深化技术解决方案,到施工阶段落实各种细节,都不遗余力地追求贯彻方案的概念和效果。
通过设计阶段的搭建模型和施工阶段的建造样板段,对材料和构造节点反复的推敲,打磨每一个细节并制定施工执行方案,确保施工方能够实现设计的创意,最终与各方共同实现实现国际高品质建筑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