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汽车城同济科技园住宅项目作为上海国际汽车城同济科技园项目的一部分,是集办公、商业、居住为一体的混用性大学科技园区。项目旨在建设面向未来的大学科技园区。
项目紧临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依托同济大学强大的科研实力,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他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成为为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的平台和服务的大学科技园区机构。
为满足这样的设计目标,设计上强调功能定位的多样性,以及空间分隔的灵活性,以满足大学科技园孵化器的功能需求。这样的功能空间配置可以充分的为新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租赁空间和未来的发展空间,进而降低创业者的风险和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
本方案将办公和商业并置,将居住和办公并置,借以混合全时理论打造一座24小时都充满活力的街区。混合全时理论是指将办公、商业、居住、娱乐等功能协同布置开发的以保证城市空间始终活跃的城市开发策略。以往单一的产品开发带来地块资源上的极大浪费——办公和商业在夜晚留下缺乏人气的“死城”,而居住和娱乐却能成为夜晚的主角,带来诸多的人气及消费——只有各种服务业和居住功能的共同开发,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地块的能级,创造“永不落幕”的活力街区。
基地由商业办公地块和住宅地块两块组成,商业办公地块沿曹安公路和绿苑路布置,面向城市和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是为园区的形象。住宅地块则在园区的西侧临河,西面是是优美的自然景观,东面由公建将城市嘈杂之环境隔绝开来,成为绿色宜居环境。
整个居住区域的规划采用正南北朝向,体量布置南低北高,和公建区域体量布置匹配,同时最大可能性的利用日照。条形布置使建筑之间形成条形的景观空间,从而形成了现代风格的景观结构,与建筑风格形成有机的互动。同时住宅建筑形成的整齐界面与邻近的办公、商业建筑相协调,营造出混合社区街道意向和社区氛围。
从城市周边环境来看,本项目产生的交通量开发规模适当,项目周边规划路网规整,功能结构完善,本项目与高速公路网络的交通衔接条件良好。本项目建成后,产生和吸引的交通量对周边道路的影响较小,有无项目导致路网的服务水平变化不大。规划路网在远期亦能较好满足该项目的交通需求。
对于地块内的交通组织,本项目将主要机动车流线集中布置,机动车在进入基地后就进进入地下车库,将内部场地留给绿化与景观,实现了人车分流。本项目地下将住宅、商业、办公部分结合在一起,好处有两个:第一是车库出入口可以统筹设置,住宅部分仅开一处地下车库出入口,利用周边公建部分出入口作为辅助地库出入口,既满足了规范,也使住宅部分管理起来更方便,第二是停车位统筹设计,白天办公停车需求量大而住宅部分停车需求小,可利用部分住宅下闲置车位供应办公部分停车;而到了晚上则相反,住宅需要停车量加大而办公此时车位会空闲出来,住宅部分停车就可以利用办公部分闲置的车位。实现了车位交互利用,提高了停车效率。
混合全时理论的设计理念,要求公建地块和住宅地块之间的横向联系,特别是步行系统上的。设计中住宅地块通过将主要的室外休闲广场直接向公建打开的方法,加强了两个同功能块之间的联系。对设计概念的实现产生积极的影响。
景观设计上,本项目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 将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结合的整体设计方法。2. 通过连续的材料运用连接各个主体景观并引导人流。3. 住宅区集中绿地和宅间绿地结合,保证各户的均好性。
住宅小区景观结构利用住宅建筑限定出来的空间均匀布置,将绿地分散到各个组团中,达到了每幢住宅景观的均好性。每块绿地采用简洁的矩形作为不同植被和质地的划分,使整个住宅区域的景观布局与建筑的立面语言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统一的环境氛围。整个景观结构体现了一种局部单元与整体和谐统一。整个住宅区在5#与6#之间设置集中广场,与办公区域东侧的出入口形成对位从而形成了东西向的景观轴线,轴线延伸到西侧吴塘河岸并在河边形成一个可供驻足观景的景观节点。整个住宅区绿化利用基地开挖的土方回填形成可种植的绿化带,在住宅区主要道路两侧种植乔木,并在住宅建筑的南侧种植一些低矮灌木来阻隔视线与声音,达到住宅自身的私密性。
住宅区西侧沿河为吴塘河防汛通道,通过低矮的灌木将住宅区与防汛通道隔开并留出几个可供居民通行的开口方便居民使用,形成一处可供居民休憩、晨练的场所。同时低矮的灌木保证了居住区与河景视线的通畅,从而将吴塘河景观引进作为小区景观的一部分,形成了整体的景观绿化体系。对防汛通道的处理上利用地面铺装形成硬质的景观带,并且在路边设置风格现代的座椅、路灯、花卉、雕塑等小品丰富沿河的景观。
在建筑风格和造型方面,住宅板块为了与办公、商业建筑以及对面的同济大学取得协调,整个住宅项目采取现代风格的造型,在立面上弱化了传统住宅建筑中如飘窗、阳台等元素,采取封闭阳台形式从而形成完整的立面形式。住宅单体采用了整体化立面设计,区别于传统建筑立面的重复性单元构图,采用了错位的框架的拼接产生一种类似公建形式的外立面造型。在建筑群体空间的塑造当中,利用建筑单元的层数不同,形成北高南低的建筑天际线,和办公商业建筑取得协调。在单体中重点处理建筑的楼电梯间、屋顶构架等可变因素,使每一幢居住建筑增加了可识别性。建筑风格以新颖、现代为主基调,以配合科技园住宅小区的整体定位。